路由交换技术基础(二)TCP/IP 协议栈和 OSI 参考模型

一、OSI参考模型

OSl模型(Open Systems Interconnection Model),由国际化标准组织ISO(The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)收录在IS0 7489标准中并于1984年发布

OSI参考模型又被称为七层模型,由下至上依次为:

  • 物理层:在设备之间传输比特流 规定了电平、速度和电缆针脚等物理特性
  • 数据链路层:将比特组合成字节,再将字节组合成帧,使用链路层地址(以太网使用MAC地址)来访问介质,并进行差错检测。
  • 网络层:定义逻辑地址,供路由器确定路径,负责将数据从源网络传输到目的网络。
  • 传输层:提供面向连接或非面向连接传递以及进行重传前的差错检测。
  • 会话层:复制建立、管理和终止表示层实体之间的通信会话。该层的通信由不同设备中的应用程序之间的服务请求和响应组成。
  • 表示层:提供各种用于应用层数据的编码和转码功能,确保一个系统的应用层发送的数据能被另一个系统的应用层识别。
  • 应用层:OSI参考模型中最靠近用户的一层,为应用程序提供网络服务。

二、TCP/IP

1. TCP/IP参考模型

因为OSI协议栈比较复杂,且TCP和IP两大协议在业界被广泛使用,所以TCP/IP参考模型成为了互联网的主流参考模型。

  • TCP/IP模型在结构上与OSI模型类似,采用分层架构,同时层与层之间联系紧密。
  • TCP/IP标准参考模型将OSI中的数据链路层和物理层合并为网络接入层,这种划分方式其实是有悖于现实协议制定情况的,故融入了TCP/IP标准模型和OSI模型的TCP/IP对等模型被提出,后面的讲解也都将基于这种模型。

2. TCP/IP常见协议

应用层

  • HTTP(超文本传输协议):用来访问在网页服务器上的各种页面。
  • FTP(文件传输协议):为文件传输提供了途径,它允许数据从一台主机传送到另一台主机上。
  • DNS(域名称解析服务):用于实现从主机域名到IP地址之间的转换

传输层

  • TCP(传输控制协议):为应用程序提供可靠的面向连接的通信服务。目前,许多流行的应用程序都在使用TCP。
  • UDP(用户数据报协议):提供了无连接通信,且不对传送数据包进行可靠性的保证。

网络层

  • IP(互联网协议):将传输层的数据封装成数据包并完成源站点到目的站点的转发,提供无连接、不可靠的服务。
  • IGMP(因特网组管理协议):负责IP组播成员管理的协议。它用来在IP主机和与其直接相邻的组播路由器之间建立、维护组播组成员关系。
  • ICMP(网际报文控制协议):基于IP协议在网络中发送控制消息,提供可能发生在通信环境中的各种问题反馈。通过这些信息,使管理者可以对所发生的问题作出诊断,然后采取适当的措施解决。

数据链路层

  • PPP(点对点协议):一种点对点模式的数据链路层协议,多用于广域网。
  • Ethernet(以太网协议):一种多路访问广播型数据链路层协议,是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局域网技术。
  • PPPoE(以太网承载PPP协议):PPPoE提供简单桥接访问设备(接入设备)把一个网络的多个主机连接到远程访问集中器的功能。常见的应用有家庭带宽拨号上网。

考虑到篇幅和知识点细化程度,关于TCP/IP模型的协议里相关的具体内容将写在番外篇(一)中(应该不会鸽很久)

番外篇(一)已更新!!!

暂无评论

发送评论 编辑评论


				
|´・ω・)ノ
ヾ(≧∇≦*)ゝ
(☆ω☆)
(╯‵□′)╯︵┴─┴
 ̄﹃ ̄
(/ω\)
∠( ᐛ 」∠)_
(๑•̀ㅁ•́ฅ)
→_→
୧(๑•̀⌄•́๑)૭
٩(ˊᗜˋ*)و
(ノ°ο°)ノ
(´இ皿இ`)
⌇●﹏●⌇
(ฅ´ω`ฅ)
(╯°A°)╯︵○○○
φ( ̄∇ ̄o)
ヾ(´・ ・`。)ノ"
( ง ᵒ̌皿ᵒ̌)ง⁼³₌₃
(ó﹏ò。)
Σ(っ °Д °;)っ
( ,,´・ω・)ノ"(´っω・`。)
╮(╯▽╰)╭
o(*////▽////*)q
>﹏<
( ๑´•ω•) "(ㆆᴗㆆ)
😂
😀
😅
😊
🙂
🙃
😌
😍
😘
😜
😝
😏
😒
🙄
😳
😡
😔
😫
😱
😭
💩
👻
🙌
🖕
👍
👫
👬
👭
🌚
🌝
🙈
💊
😶
🙏
🍦
🍉
😣
Source: github.com/k4yt3x/flowerhd
颜文字
Emoji
小恐龙
花!
上一篇
下一篇